为强化医务人员对过敏性休克的应急处置与协同救治能力,10月16日,我院皮肤科围绕“过敏性休克”主题组织开展了一场应急实战演练。 本次演练模拟患者在静脉输注青霉素过程中突发严重过敏反应的全过程。演练涵盖病情识别、快速响应、团队协作、规范用药及后续转运等关键环节。本科室医护人员及师承规培学员、实习学员积极参与,整个抢救流程紧张有序,参演人员判断准确、操作规范、配合默契,充分展现了科室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处置水平。
“护士,我喉咙发紧,喘不上气了……”皮肤科病房内,一位正在接受青霉素静脉输液的“模拟患者”突发不适。巡视护士第一时间发现异常,立即关闭输液器,迅速识别患者可能发生过敏性休克,随即高声呼救:“抢救!抢救!”主管医生与支援护士闻讯迅速响应,携带急救设备立即到位。
抢救团队快速组建,职责清晰、配合高效:医生迅速查体,结合患者胸闷、喉头紧迫感、血压下降等表现,明确诊断为“过敏性休克”,并立即下达指令:“肾上腺素0.5mg,大腿外侧肌注!”护士复述医嘱后迅速准确执行。
护士立即更换输液器及液体,彻底阻断过敏药物输入,保留静脉通路并改用生理盐水维持;同时协助患者取平卧位并抬高双下肢,予以高流量吸氧,连接心电监护仪,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医生继续下达后续医嘱:“建立第二条静脉通路,乳酸钠林格注射液1000ml 快速静滴”“盐酸异丙嗪25mg 肌注”“地塞米松10mg 静脉推注”……各项操作有条不紊,衔接流畅。
整个抢救过程节奏紧凑、措施到位,从险情发现、应急用药到患者生命体征逐步恢复稳定,充分体现了医务人员扎实的专业功底与高效的团队协作能力。
过敏性休克是IgE介导的、迅猛发生的全身性严重过敏反应,可在接触过敏原(如药物、食物、昆虫毒液)后数分钟内导致循环衰竭、呼吸困难甚至心跳骤停,是必须立即处置的临床急症。
【救治基石:肾上腺素】及时、规范的肾上腺素使用是逆转病情的核心。 - 作用机制:能同时激动α与β受体,快速收缩血管、提升血压、缓解喉头水肿,并扩张支气管、强心,针对性对抗核心危象。 - 首选途径与剂量:大腿中段外侧肌注是公认的首选途径,吸收迅速且安全。成人推荐剂量为0.3-0.5mg(1:1000浓度),若反应不佳可在5-15分钟后重复注射。静脉途径仅用于生命垂危或对肌注无反应时,且需严密监护。
【综合抢救流程】一旦识别,应立即启动以下措施: 1、切断过敏原:立即停止输注可疑药物; 2、标准体位与给氧:使患者平卧,抬高下肢,并给予高流量吸氧(6-8L/min); 3、快速液体复苏:迅速建立第二条静脉通路,快速输注生理盐水等晶体液500-1000ml,以纠正有效循环血量的急剧不足。 4、辅助用药: - 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用于抑制后期炎症反应,防止复发; - 抗组胺药(如异丙嗪):主要用于缓解皮肤黏膜症状。
【关键提醒】抢救成功后,患者需严密监测至少24小时,警惕“双相反应”(症状缓解后数小时再次加重)。应对患者进行充分教育,明确其过敏原,并建议随身携带肾上腺素自动注射笔。